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昭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改局 时间:2015年07月02日 点击率:打印】【关闭】 【内容纠错

  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六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和《中共昭觉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是全县各族人民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谱写“跑步奔小康”新篇章的共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形势分析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主要指标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和影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53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43081亿元,年均增速达10.64%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由2005年的2253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7921万元,较“十五”末增长254.2%;年均增长2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由2005年的128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5556万元,较“十五”末增长334.06%,年均增长34.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势强劲,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基本形成水电、冶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体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由“十五”时期的6.75亿元,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32.5亿元,年均增长36.9%。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9.5%,上升到2010年的18.5%。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能源、通讯、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境内水电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以上,落地电量3.206万千瓦以上。生态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9%,提升到2010年的40.9%,单位GDP能耗降低20%。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3:9:38调整为2010年的43:21:36。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些都为我县“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昭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2010年

“十一五”

年均增长

总量

总量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75

14.31

10.64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3.25

5.91

4.78

第二产业

亿元

0.74

3.3

29.5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亿元

0.24

1.71

43.06

第三产业

亿元

2.76

5.1

9.7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数

亿元

6.75

32.5

3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8

3.2

16.67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万元

2253

7921

28.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1280

5556

3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892

12.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647

3140

13.76

粮食产量

万吨

9.42

10.5

2.2

2010年GDP三次比重为:43:21:36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与困难

  我县总体上还处于“打基础、增后劲、求突破”的发展阶段,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繁重,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腿短腿细,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难度大,工业量少质弱,对财政贡献率低,财源后劲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匮乏,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抓住和用好用活各种机遇。全面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是“十二五”规划的前提,纵观县内外形势,我县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政策倾斜。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国家将会继续加快民族地区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社会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加大对长江、黄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省委、省政府将继续贯彻国务院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速民族地区公路交通干线的改造升级,通过建设一批中小型水电项目和完善电力输送网络,推进民族地区清洁能源的开发,积极支持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整合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这将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政策动力。

  ——资金扶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西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和《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建设资金支持。

  ——项目支撑。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及《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能源、交通、通讯、生态环境保护等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将有利于我县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开发利用特色资源,赢得强大的发展后劲。

  ——环境支持。国家、省、州均提出了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强化“三农”扶持力度,为我县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精神支柱。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的磨练,全县上下抢机遇、抓机遇,思发展、谋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县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不足、总量不大、水平不高仍是最大的问题;资源开发低度化、产业发展低端化和产业同构同质现象明显;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环境保护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努力开创昭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和省委、省政府积极申请将攀西地区列为国家资源开发综合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围绕州委“乘势而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和保速增量,保质增效的“双提升”战略,继续坚持“131”战略(坚持一个中心,抓住三个重点,实现一个突破不动摇),以爬坡上坎、加快发展为工作基调,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联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时期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快速追赶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发展这根主弦,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突出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资源,继续深入实施“131”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强势转化。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水泥、矿冶、水电、矿泉水制造为龙头的新兴工业,马铃薯、牛羊、荞麦等生态农产品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产业发展实力。全面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用科学规划趋利避害,用科学发展破解难题,在克服困难中实现新发展,在应对挑战中实现新跨越。

  ——注重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双提升”的主要抓手,科学把握我县县情,切实强化项目建设理念,以项目推动投入,以投入促进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介优势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实体,抢抓机遇求发展,形成以完工一批、开工一批、前期突破一批、招商引进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实现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注重突出投资重点,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计划,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民生领域投入。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重点项目服务力度,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和全县“一盘棋”的思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调整资源地与产业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把改善全县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县要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值到2015年总量预计达28.63亿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1倍以上;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到2015年要突破2亿大关,增长2倍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预计累计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6.4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3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8.38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3倍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43:21:36调整为31.5:38.5:30.0。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城镇化率达到23%以上,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5年预计达21725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88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预计达4640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1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劳务输出人数预计达4.23万人次,扶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明显下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昭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十二五”年均增长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20

18.52

21.33

24.63

28.63

12.0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6.50

6.90

7.58

8.28

9.00

5.0

第二产业

亿元

3.97

5.32

6.80

8.65

11.03

27.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

亿元

2.40

3.70

4.98

6.52

8.38

35.0

建筑业

亿元

1.55

1.60

1.80

2.10

2.60

21.3

第三产业

亿元

5.73

6.30

6.95

7.73

8.60

11.0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数

亿元

12.0

100

25.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68

4.23

4.87

5.60

6.44

15.0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

万元

9497

12285

15307

19070

23745

24.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

万元

6660

6615

10730

13370

16650

24.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10

15885

17632

19572

21725

1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440

3740

4040

4340

4640

8.1

粮食产量

万吨

10.85

11.18

11.52

11.86

12.21

3.0

2015年GDP三次比重为:31.5:38.5:30.0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31

28.63

12

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万元)

7921

23745

24.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

5556

16650

2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2

6.44

15.0

结构调整

规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71

8.38

35.0

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57

68

城镇化率(%)

18.5

23.5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数(亿元)

32.5

100

25.2

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892

21725

1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140

4640

8.6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

4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人数(万人次)

2.72

4.23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3.6

7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自然增长率(‰)

8.85

9

耕地保有量(公顷)

36277.4

36270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110.23

104

森林覆盖率(%)

40.9

45

  第二章  大力实施综合扶贫开发

  “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国家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有力时机,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的战略,把扶贫开发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开展以新农村建设和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集中整合使用各类扶贫资源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政策、增加投入,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强调“三个结合”,即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巩固越温成果为中心,以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支撑为重点,把扶贫开发同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坚持一手抓解决温饱、加快发展,一手抓巩固提高、防止反弹。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着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捆绑使用、突出重点、连片开发”的“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模式,按照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双轮驱动”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帮扶机制和长效机制。

  突出基础设施扶贫。狠抓以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

  实现产业扶贫。坚持跑项目、抓项目,以产业扶贫奠定贫困农户稳定脱贫的增收基础。

  实施教育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作用,结合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的开展,把发展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长效之计。

  第一节  坚持实施综合扶贫开发

  综合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民生优先,统筹规划。保障民生是新村建设的基本,围绕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新村建设,优先解决群众住房、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欠缺问题。

  坚持开发扶贫,加快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坚持解决民生问题与解决发展相结合、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相结合。

  坚持整合资源,综合扶贫。将新村、产业、劳务、移民和社会投入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集中投向新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积极寻求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立即动手解决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又要着手解决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既要切实抓好住房改造、劳动力转移等工程,又要注重加强增收产业、发展能力、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推进加快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积极创新综合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坚持自力更生,群众主体。引导群众树立不等不靠,干中争、争中干。充分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第二节  综合扶贫开发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的综合扶贫开发,预计投入资金12.5亿元,有效解决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实现“家家住房改善、户户就业稳定、人人保障到位、设施逐步完善、经济较快发展、生态明显改善”的目标,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普及,力争尽早实现小康。

  “十二五”期间,抓好新村建设、安全饮水、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基本解决群众住房、行路、上学、就医等困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集中力量治理毒品和艾滋病问题并取得成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做到低保户应保尽保、扶贫户应扶尽扶;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发展差距,提升现代文明水平。

  第三节  健全综合扶贫开发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把握建设时序,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规划实施,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考核;加强规划管理,细化阶段性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项目审批,做好评估总结;落实责任,严格监督检查;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使综合扶贫开发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第三章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积极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产业大户集中,加快构建产业大户→产业大村→ 产业大乡(镇)→产业带的发展格局,将广大农村真正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节  农  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化产业聚集,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实施增粮增收工程,以民族地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按照高山、高二半山和平坝河谷地区布局产业带,在平坝河谷地区建设1.8万亩以上优质稻生产基地,在高山、高二半山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和荞麦产业,力争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产量达50万吨以上;优质荞麦6万亩以上,产量达15万吨以上;每年玉米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通过马铃薯、荞麦、玉米三大高产示范片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使全县粮食生产每年增长3%以上,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12.21万吨以上。

  第二节  林  业

  在强化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三棵树”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果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林药林化林、生物质能源林,其中:“三棵树”年均栽种量不低于100万株,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新增造林33.6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大力提高林业管护水平,加大护林防火工作力度,全面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畜牧业  水产业

  大力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工程,饲草饲料与草原生态建设,着力发展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保护天然草场,扩大人工种草规模,抓好草原防火,建设饲料基地。优化发展生猪产业,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家禽产业,提高草食畜在畜产品中的比重。完善畜牧业支撑保障机制,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推动畜牧大县向畜牧经济强县跨越,倾力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到2015年全县四畜存栏达100万头(只)以上,四畜出栏达80万头(只)以上,肉类总产量达4.1万吨,畜牧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到45%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60%以上。

  大力发展水产业,发挥洛古水库水域养殖优势,以竹核热带鱼繁育养殖、家鱼良种草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到2015年水产品年产量达300吨以上。

  第四节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田土改造力度,建设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到2015年,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5万亩,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强气象预报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第五节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农民持续增收的主题,重点扶持昭觉环太、必喜、金利、跨克等企业,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巩固现有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部分荞麦专业合作社,成立荞麦和马铃薯等专业协会。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创建地方农产品品牌,深入挖掘土鸡、土鸡蛋、乌金猪等资源,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加快实施保护性注册。大力推进全国绿色产品原料荞麦基地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宜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扩大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建设反季节蔬菜基地,打造优势蔬菜产品产业。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到“十二五”时期末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以上,产量50万吨;良种推广率达到80以上;优质荞麦6万亩,产量0.9万吨;种植烤烟1.7万亩,产量5万担。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和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劳务办、就业机构和中介机构组织有序劳务输出为主要途径,年稳定输出3万人以上,切实增加我县广大农民的劳务收入。

  到“十二五”时期末,形成以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三驾马车”拉动农民增收的格局。

  第四章  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以“工业经济强力突破”战略为主导,以资源深度开发为主线,围绕农产品加工、水电、电冶、建筑建材四大产业的产业基地建设,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倾力打造一批工业项目,不断增强我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提高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8.33亿元,年均增长35%。第二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达3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0%以上。

  第一节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马铃薯、畜产品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绿色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企业、基地、项目为平台,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建立起农工贸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产业化机制,做大做强绿色特色产业。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积极搭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户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的,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二是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培育荞麦、马铃薯、草畜产品、家禽屠宰、中药材种植配套等加工企业,拉动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依托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过重依赖资源型开发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原材料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深化产品的加工应用。

  第二节  做大做好水电产业

  一要积极为国家和省级电站建设做好各方面的服务;二要继续抓好地方电站工程建设项目。抓住目前电力紧缺,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机遇,重点抓好“两库”’、“七站”、“一改”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即抓好库容2.79亿立方米的库依水库、库容3883万立方米的达久水库建设,抓好解放沟风能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进一步做好苏巴姑一、二级,彬吐一、二级、乌坡、树坪、达普等电站协调服务,抓好黑桥电站的技改增容;通过电站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6.74万千瓦以上。以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地方电网的规划和建设。依托现有网架,完善电网结构,建立县网输电通道和送电平台,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电网村村通目标。抓好电、冶结合,形成电站+电网+电冶产业拉动电力工业发展。

  第三节  稳步推进矿冶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建材业

  以金鑫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0万吨生产线为主线,加快新型免烧砖、瓦,砂石等建材业的发展,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组建建材集团公司,变“散、小、弱”为“聚、大、强”,形成建材支柱产业。

  第五节  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按照高起点规划、超前定位、特色突出、多元发展、功能齐备的发展要求,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产业集中区,力争建成城北、南坪等两个符合省、州规模要求的工业集中区。强化集中区管理体制建设,积极搭建集中区投、融资服务平台,努力把集中区建设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城市发展的新亮点。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企业的培育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第五章  加速培育第三产业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旅游业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精品带动”旅游发展模式,引进外资着力打造竹核温泉等旅游景观景点,积极挖掘民俗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营销,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功能完善的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和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做大做好旅游产业。一是注重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宣传,按照四大方言区深入挖掘传统彝族服饰文化,积极开发现代彝族服饰文化。二是注重打造彝族服饰文化品牌,把“中国·昭觉彝族服饰文化节”打造成展示彝族文化的平台。三是积极搭建与外界合作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发彝族服饰新品牌。四是加大彝族节庆文化,把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相结合,把昭觉建设成为彝族民俗风情旅游大县和“中国彝族文化之乡”。

  旅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中心和企业,统筹建设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公共信息大平台,努力促进金融、信息、房地产全面发展。加快物流功能结构逐步升级,着力提高住宿、餐饮、娱乐、家政等民生性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服务业体系,继续完善农村综合农贸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速发展商贸流通业

  第四节  促进金融  信息  房地产等服务业全面发展

  第六章  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落实“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融入大凉山扶贫和西昌经济圈,

  第一节  交通建设

  加快凉山东部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十二五”期间积极协助省、州抓紧开工建设西昌至昭通高速公路的同时,开展好西昌至昭觉、昭觉至越西等省道的升级改造。继续增加投入,加快乡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到2015年全县所有乡镇通乡油路(水泥路)比例达到100%。其中:“十二五”期间共建成通乡油路21条、165.84公里,力争完成所有通村公路通达建设,规划建成131条、697.99公里通村公路;通村油路(水泥路)覆盖率达15%以上。

  第二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抓好中低产田土改造和土地开发整治。上蓄与下泄相结合,完善提升昭觉河、三湾河等重要河段的堤防建设,建立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水利设施供水保障能力,因地制宜推进以渠系配套、防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的灌区工程建设;依托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大、中、小、微相结合,兴建一批蓄水池、引水和提水骨干水利工程。

  第三节  市政建设

  按照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和功能配套的要求,加快城市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扩大旧城改造范围,大力推进城市公交体系建设,增设公交车辆和乡镇客运线路,方便群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强化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积极抓好休闲广场、文化中心、购物中心等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设,更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第四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等业务应用和数字化区域建设,加快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农村通迅网和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改善通信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保障机制能力和安全可靠性。稳步推进乡镇邮政所、村邮政站建设。

  第七章  致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工作,大力推动生态移民和农村综合扶贫工作的实施,重点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有选择的建立矿山开发与生态环境恢复示范区、城市污染控制示范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绿化保护工程,启动生态通道建设,保护和利用并重,实施好森林保护工程。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变牧业生产方式,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大水土保持和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工程措施、构建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发展有机农业。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大力实施《昭觉县生态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修复,以水、大气环境保护为重点领域,以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为突破口,全面实施污染治理重大工程。一是要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加大“六乱”治理,增添清洁卫生设施,抓好污水厂、垃圾处理场(站)等治污设施规划建设,健全完善经费保障、奖惩激励、监督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对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增强企业治理“三废”能力,实行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和集中处理,重点是控制烟气、烟尘、废水排放总量,特别是高载能工业企业的烟气、粉尘污染,采选冶企业的重金属污染,建设项目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确保食品安全。四是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积极开展矿区植被恢复、环境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示范等工作。强化工程环境管理,切实降低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开展饮用水源区隔离保护、生活污染、农业畜牧非点源污染、水质监测、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等多项水源保护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善环境监测标准化、环境信息能力、环境应急指挥、监测系统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建设生态教育基地、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生态文明村、绿色学校等工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到2015年前,生态县建设的各项指标除城市化水平外,其它各项指标如期达到省级生态建设标准。全县78%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标准。

  第三节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加强以土地、矿产、水资源为重点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引导地位和控制作用,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施土地综合治理,推进土地整理,集约利用土地,严格实施耕地保护盒占补平衡。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引导矿产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收率和选矿回收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重视水能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节  完善防灾救灾体系

  加强森林、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健全气候灾害防御应急预警指挥业务系统,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灾害监测、预报和群防体系。加强地震、地质灾害等防治力度和监测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救灾保障能力。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机制,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第八章  全面实施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各类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教育均衡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全面启动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适当扩大补助范围。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加快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加强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到2015年我县高中阶段招生,普高和职高学生入学比达到1:1。

  ——发展学前教育和其它各级各类教育。

  ——完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我县人口分布和教育发展水平,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加强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大教育设施、教学用品标准化建设力度,结合农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寄宿制教学规模。全面启动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实现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节  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开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为昭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法律法规,促进人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

  第三节  科技创新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节  加强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加强《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档案管理建设,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狠抓业务基础建设,切实加强档案的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农业农村和社区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科研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宣传工作。

  第九章  深化改革  扩大开发

  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和扩大区域合作,为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  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

  一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以深化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要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健全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三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水、电、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法规和监管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四要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社会事业的公益属性,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责任。五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府机制和事业单位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六要以改革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行政效能。

  第二节  创新资源开发模式

  深入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战略,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资源合理开发。

  以留存电量、合理参股、提高税费留成比例、

  第三节  深化对外开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服务作用,工业集中区的主渠道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突出产业招商、资源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注重招商引资、招大引强、招才引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招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物流配送、专业化市场等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强政府在土地使用规划、环评等方面的协调,制定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增强承接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十章  努力改善和保障民生

  努力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二节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

  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为重点,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缓解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大力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旅游经济,拓宽群众多元化增收渠道。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底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巩固完善“新农合”。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和残疾儿童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加强社会保险、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救灾应急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城镇疏散场地、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增添救灾应急装备。

  第四节  加快繁荣文化事业

  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加强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田径场、篮球场(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

  第五节  提高人民生活健康水平  抓好人口工作

  初步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努力实现人人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设备配置。加强紧急医疗救冶和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疾病防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做好公共卫生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重视人口健康,做好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重点加强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

  第十一章  全力抓好社会稳定和禁毒防艾

  进一步抓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扫黄打非力度,坚持不懈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犯罪活动。

  第一节  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治安防控实效得到提升。从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入手,对重点要害部位、特殊行业、公共娱乐场所、乡镇街道以及机关、学校的安全防范网络进行完善,加强对重点部位、娱乐场所的治安巡查和日常检查,落实各单位的治安保卫防范工作责任,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治安防控网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及时、快速反应能力。

  创建和完善情报信息、调解网络,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严密防范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事)件发生。始终坚持“情报先行、防患未然”的工作方针,持续抓好情报信息三级网络建设,严厉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非法传教活动,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同时以构建“大调解”体系为载体,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调处工作,全力防范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有力维护社会稳定。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始终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什么地方”的指导思想,以打击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违法犯罪活动为重点,以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为切入点,有力维护全县社会治安大局的平稳。

  进一步加强网吧、旅馆业管理、场所行业阵地管理、虚拟社会管理,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模式,建立健全人口管理新机制。

  切实解决群众合理利益诉求,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

  第二节  认真搞好禁毒防艾工作

  ,短、平、快的集中统一行动。通过掌握底数、侦破要案、阵地管控、整治外流、堵源截流,保持对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

  +协会”的禁毒工作新模式为支撑,逐步完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体系,通过无毒创建、加强协作、强化管控等措施,从源头上遏制毒品危害。

  第三节  进一步抓好“平安昭觉”创建工作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定不移地把维护稳定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积极推进打防控专业化建设,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积极预防、处置群体性和严重暴力事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改革和加强治安行政管理工作,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突发性事件协调处置机制更加完善,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发现、控制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平稳。公安机关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作风明显改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显著增强。

  第十二章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不懈的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为昭觉在新一轮跨越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一节  加强政治思想建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节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形势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党的学风建设,要科学地对待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及时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生活作风建设,必须教育和监督党员干部,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模范地遵纪守法,管住小节,挡住诱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

  第三节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按照中央提出的“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达到组织体系健全、班子功能增强、党员素质提高的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制度,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扩大政务、厂务、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团结、引导和教育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全力推进依法治县,维护法制权威,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人权保障,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昭觉县人民政府
网站地图 | 郑重声明 | 内容纠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蜀ICP备05005182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51340003001129